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奧運小通識(四):第一屆現代奧運會


1894年6月,經過巴黎國際體育會議協商,歷史名城雅典赢得了首屆現代奥運會主辦權。

奥運會的復興吸引了來自14個家的選手参賽,包括澳洲、奥地利、保加利亞、英國、匈牙利、德國、丹麥、美國、法國、智利、瑞士、瑞典和東道主希臘合共311名運動員,其中希臘陣容最大,共230人,佔總数的三分之二,而美國選手大都來自哈佛、普林斯頓大學,他們只是自行組織,抱着到歐洲觀光的目的參加比賽。

1896年4月6日,美國的詹姆斯.康諾利赢得三级跳遠的金牌,成為了1,500多年來首位奥運冠軍,獲勝者獲得了一枚銀質獎章和一個橄欖枝。希臘人對奥運會的投入最终得到回報,一名希臘牧羊人路易斯在最受歡迎的馬拉松項目赢得金牌。

首屆奥運會東道主沿襲了古奥運會舊制,不允許女子運動員參加。對於參加國的資格,不像今天有非國際奥委會會員國不得參加的規定。希臘向包括中國在内的世界各國發出了邀請,但絕大多数國家因對奥運會不甚了解,最終都未有派隊出席,中國亦屬此例。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奧運小通識(三):現代奧運會的誕生


意大利學者馬泰奥.帕爾米里亞早於1450年提倡要把古奥運會和平與友誼精神,貫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及後歐洲人對奥林匹亞的考察挖掘不斷受到重視。後來,十九世紀德國人連齊烏斯率領考察團,對奥林匹亞進行了長達6年的挖掘,獲得大量文物和史料,並於1852年在柏林發表考察報告,建議把奧運會恢復起來。

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於1883年提出舉辦類似古奥運會的比賽,並將之擴展到世界各國。1892年,他遍訪歐洲,宣傳奥林匹克思想,呼籲復興奥林匹克運動。同年,在巴黎運動聯合會成立10周年會議上,倡議恢復「奥林匹克運動會」, 1894年初,他致函各國的體育組織,建議於同年在巴黎召開國際體育會議。

顧拜旦在巴黎舉行討論復興奥運會的國際會議上,草擬了具體步骤和需要探討的問題,與會的個12個國家49個體育組織代表,通過了《復興奥林匹克運動》的決議,1894年6月23日成立了國際奥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奧委會的成立,標誌着現代奥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奧運小通識(二):古代奧運會


古奥運會從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經歷了1,168年,共舉行了293届。按其起源、盛衰,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1) 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這一時期各城邦之間雖有紛爭,但希臘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都較發達,是運動會的黄金時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臘雅典在馬拉松河谷大敗波斯軍之後,國威大振,興建了許多運動設施、廟宇等,参賽者遍及希臘各個城邦,奥運會盛極一時,成為希臘最盛大的節日。

(2) 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希臘開始衰落。由於斯巴達和雅典長期的伯羅奔尼撤戰爭(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臘國力大減,馬其頓逐漸吞併了希臘。馬其頓君王菲利普還親自参加了賽馬。隨後亞歷山大大帝雖自己不喜愛體育活動,但仍積極支持,並為奥運會增添設施。不過,這一時期古奥運會精神已大為遜色,並開始出現職業運動員。

(3) 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奥運會走向衰落。羅馬帝國統治希臘後,起初雖仍舉行運動會,但奥林匹亞已不是唯一競賽場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運會,羅馬經濟繁榮造就優秀競技者集中在羅馬比賽,這時奥運會成了職業選手的比賽。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奥運會有違基督教倡導禁慾主義的教旨,是異教徒的活動,翌年便宣布廢止古奥運會。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奧運小通識(一):奧運起源


距離今年北京奧運開幕尚有不足百天,我們將會在今後連續十個星期,在這網頁張貼「奧運小通識」,增加大家對於古代及現代奧運發展的了解,提升各位對奧運的興趣。我們首先淺談奧運的起源。

古希臘是一個神話王國,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和曲折離奇的民間傳說,為古奥運會的起源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有傳說指古代奥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天神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一種傳說與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有關。赫拉克勒斯因為力大無比,獲「大力神」的美譽,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功夫便掃淨了國王堆滿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履行贈送300頭牛的承諾,赫拉克勒斯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勝利,他在奥林匹克舉行了運動會。

奥運會的起源,實際上與古希臘的社會情况有着密切的關係。公元前九至八世纪,希臘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建立了二百多個城邦。城邦各自為政,並無统一君主,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應付戰爭,各城邦都積極訓練士兵。斯巴達城邦兒童從7歲起就由國家撫養,並從事體育、軍事訓練,過着軍事生活。戰爭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壯身體,而體育是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戰爭促進了希臘體育運動的開展,古奥運會的比賽項目也帶有明顯的軍事烙印。連續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普遍渴望能有一個賴以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後来斯巴達王和伊利斯王簽訂了「神聖休戰月」條約。於是,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