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日 星期三

奧運小通識(五):奧林匹克格言


奧林匹克格言(Olympic Motto)亦稱為奥林匹克口號。奥林匹克運動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更快、更高、更强」。這一格言是顧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爾修道院院長迪東(Henri Didon)在他的學生舉行的一次户外運動會上,鼓勵學生時說過的一句话,他說:「在這裏,你們的口號是;更快、更高、更强。」

顧拜旦借用過來,將這句話用於奥林匹克運動。1920年國際奧委會將其正式確認為奥林匹克格言,在安特衛普奥運會上首次使用。此後,奥林匹克格言(拉丁語寫法)「Citius, Altius, Fortius」便出現在國際奥委會的各種出版上。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達了奥林匹克運動所倡導的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鬥精神。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奧運小通識(四):第一屆現代奧運會


1894年6月,經過巴黎國際體育會議協商,歷史名城雅典赢得了首屆現代奥運會主辦權。

奥運會的復興吸引了來自14個家的選手参賽,包括澳洲、奥地利、保加利亞、英國、匈牙利、德國、丹麥、美國、法國、智利、瑞士、瑞典和東道主希臘合共311名運動員,其中希臘陣容最大,共230人,佔總数的三分之二,而美國選手大都來自哈佛、普林斯頓大學,他們只是自行組織,抱着到歐洲觀光的目的參加比賽。

1896年4月6日,美國的詹姆斯.康諾利赢得三级跳遠的金牌,成為了1,500多年來首位奥運冠軍,獲勝者獲得了一枚銀質獎章和一個橄欖枝。希臘人對奥運會的投入最终得到回報,一名希臘牧羊人路易斯在最受歡迎的馬拉松項目赢得金牌。

首屆奥運會東道主沿襲了古奥運會舊制,不允許女子運動員參加。對於參加國的資格,不像今天有非國際奥委會會員國不得參加的規定。希臘向包括中國在内的世界各國發出了邀請,但絕大多数國家因對奥運會不甚了解,最終都未有派隊出席,中國亦屬此例。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奧運小通識(三):現代奧運會的誕生


意大利學者馬泰奥.帕爾米里亞早於1450年提倡要把古奥運會和平與友誼精神,貫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之中,及後歐洲人對奥林匹亞的考察挖掘不斷受到重視。後來,十九世紀德國人連齊烏斯率領考察團,對奥林匹亞進行了長達6年的挖掘,獲得大量文物和史料,並於1852年在柏林發表考察報告,建議把奧運會恢復起來。

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於1883年提出舉辦類似古奥運會的比賽,並將之擴展到世界各國。1892年,他遍訪歐洲,宣傳奥林匹克思想,呼籲復興奥林匹克運動。同年,在巴黎運動聯合會成立10周年會議上,倡議恢復「奥林匹克運動會」, 1894年初,他致函各國的體育組織,建議於同年在巴黎召開國際體育會議。

顧拜旦在巴黎舉行討論復興奥運會的國際會議上,草擬了具體步骤和需要探討的問題,與會的個12個國家49個體育組織代表,通過了《復興奥林匹克運動》的決議,1894年6月23日成立了國際奥林匹克委員會;國際奧委會的成立,標誌着現代奥林匹克運動會的誕生。

2008年5月7日 星期三

奧運小通識(二):古代奧運會


古奥運會從公元前776年起,到公元394年止,經歷了1,168年,共舉行了293届。按其起源、盛衰,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1) 公元前776年至公元前388年,這一時期各城邦之間雖有紛爭,但希臘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都較發達,是運動會的黄金時期。特别是公元前490年,希臘雅典在馬拉松河谷大敗波斯軍之後,國威大振,興建了許多運動設施、廟宇等,参賽者遍及希臘各個城邦,奥運會盛極一時,成為希臘最盛大的節日。

(2) 公元前388年至公元前146年,希臘開始衰落。由於斯巴達和雅典長期的伯羅奔尼撤戰爭(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04年),希臘國力大減,馬其頓逐漸吞併了希臘。馬其頓君王菲利普還親自参加了賽馬。隨後亞歷山大大帝雖自己不喜愛體育活動,但仍積極支持,並為奥運會增添設施。不過,這一時期古奥運會精神已大為遜色,並開始出現職業運動員。

(3) 公元前146年至公元394年,古奥運會走向衰落。羅馬帝國統治希臘後,起初雖仍舉行運動會,但奥林匹亞已不是唯一競賽場地了。如公元前80年第175届奥運會,羅馬經濟繁榮造就優秀競技者集中在羅馬比賽,這時奥運會成了職業選手的比賽。公元393年羅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認為古奥運會有違基督教倡導禁慾主義的教旨,是異教徒的活動,翌年便宣布廢止古奥運會。

2008年5月1日 星期四

奧運小通識(一):奧運起源


距離今年北京奧運開幕尚有不足百天,我們將會在今後連續十個星期,在這網頁張貼「奧運小通識」,增加大家對於古代及現代奧運發展的了解,提升各位對奧運的興趣。我們首先淺談奧運的起源。

古希臘是一個神話王國,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和曲折離奇的民間傳說,為古奥運會的起源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有傳說指古代奥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天神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一種傳說與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有關。赫拉克勒斯因為力大無比,獲「大力神」的美譽,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功夫便掃淨了國王堆滿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履行贈送300頭牛的承諾,赫拉克勒斯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勝利,他在奥林匹克舉行了運動會。

奥運會的起源,實際上與古希臘的社會情况有着密切的關係。公元前九至八世纪,希臘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城邦制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建立了二百多個城邦。城邦各自為政,並無统一君主,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應付戰爭,各城邦都積極訓練士兵。斯巴達城邦兒童從7歲起就由國家撫養,並從事體育、軍事訓練,過着軍事生活。戰爭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壯身體,而體育是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戰爭促進了希臘體育運動的開展,古奥運會的比賽項目也帶有明顯的軍事烙印。連續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普遍渴望能有一個賴以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後来斯巴達王和伊利斯王簽訂了「神聖休戰月」條約。於是,為準備兵源的軍事訓練和體育競技,逐漸變為和平與友誼的運動會。

2007年10月10日 星期三

為下一代負責,共同努力爭取2012雙普選


兩個月前,有位朋友向我投訴,話民主派點解仍未對「綠皮書」發表清晰統一既立場,該位朋友又話,雖然「綠皮書」內容悶,但只涉及簡單既選擇,佢唔明白點解民主派要將簡單問題複雜化,話「綠皮書」係個迷宮,搞到大家都覺得好模糊。於是我向佢解釋,泛民對「綠皮書」既批評,涉及憲制上既技術問題,好難期望個個市民都能理解,但係「綠皮書」的確存在陷阱,隨時令到香港市民無法在2012年享受到一人一票既選舉制度,我仍然希望該位朋友,相信泛民堅持爭取普選既信念,泛民既理據確實唔係為反對而反對。

我既朋友係講出咗普羅市民的心聲,港人對改的素求好簡單 –就係盡快普選。所我同一班區議員朋友發起「為下一代運動」,就係希望以父母關心下一代這個概念,鼓勵父母們共同努力爭取普選,為下一代負責。

歷史話畀我地知,民主制度唔会會從天而降,如果您希望下一代在自由及公平的環境中生活,請您坐言起行,與我們同心携手共同努力爭取2012雙普選,為下一代爭取一個比現在更大的民主空間。

2007年9月29日 星期六

占美寄語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究竟我地(為下一代運動)係唔係想另起爐灶?其實,「為下一代運動」唔係一個政黨,亦唔係一個智囊組織或者論政團體,我們的關注下一代的生活質素。我地既工作,唔單止與泛民主派既工作方向毫無衝突,而且更有助進一步團結泛民主派既力量。我地既成員係來自民主派不同政黨派別,我們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充份體現咗香港多元化社會既特色。

我認為要使香港的民主政治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我地有必要為年青參政者開拓更大的政治空間。「為下一代運動」亦正好為對社會抱有承擔既年青區議員,提供更多元化的政治參與空間,為香港既未來培養更多出色的政治人材。雖然以組織現時既情況,我既睇法未免太理想化,但我深信只要抱著建構理想社會既信念,「為下一代運動」必定會不斷薪火相傳,延續落去,繼續為社會發光發亮。

在未來既日子,我地仲會不時籌辦推廣「為下一代運動」既活動,希望大家多加留意我地既動向,亦誠邀您成為「為下一代運動」既一份子。


Jimmy

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鄧志豪閑話環保


我係「為下一代運動」副召集人,觀塘區議員鄧志豪。

環境污染可以講係下一代將要面對最大既挑戰:全球暖化,沙漠擴展,雨林減少,臭氧層消失。現時種種環境污染問題,其實都係人為造成,大家有冇想過點解香港既冬天,晤單止唔再凍,而且白天總係煙霧瀰漫,空氣質素持續惡化,為咗經濟增長,工業化發展,都市化帶來咗熱島效應,我地其實經已生活係一個蒸籠裏面,如果我地唔盡快面對問題,終有一日,我地連抖氣都有問題,唔通我地真係想我地既下一代,要生活係一個好似科幻小說既世界裏面,一出門口就要著防紫外線太空衣,要帶住防毒面具先可以抖氣,例如干淨食水這些原本捶手可得既天然資源,都要變成稀世奇真?地球環境既危機經已逼在眉睫,我地係唔係想下一代面對環境污染所帶來既苦難呢?要拯救環境,個人同政府都有責任,我地可以從生活上減少浪廢,例如購物時減少使用膠袋,唔再使用會破壞大氣層既揮發性噴劑,我地亦應該敦促政府,制訂有利改善環境既政策,進一步推廣「污染者自付」既概念,開徵「環保稅」,至少我地既下一代,仍然有希望見到美麗既大自然環境。

2007年9月25日 星期二

I am Tony CHAN and I have something to say ....


大家好,我是陳得偉,為下一代運動的副召集人。
身為兩名孩子的父親,我關注香港教育帶給下一代的影響。
為了孩子我希望教育制度能培養他們有積極的人生觀。我希望他們能學有所長,有一技防身,迎接急速轉變的未來。
我們的教育制度做到嗎?
香港回歸後,教育制度一改再改。身為家長是擔心多,欣慰少。
以往我們大部份學生都能在進入中學時入讀英文中學,為何現今只有少部份學生接受英語教學,而大部份要用母語教學?香港是國際大都會,掌握英語和國語是我們競爭必需具備的條件。然而目前的教育制度只能為少數學生培養足夠的競爭力,大部份學生的英語能力都會因為目前的教育政策而被削弱。
為了下一代我希望政府恢復在大部份中學英語教學。也許有許多教育家會批評我的建議,但身為家長,這是我真誠的意願。
我希望孩子們不用成為教育改革的犧牲品,我希望所有下一代都具備在國際大都會立足的條件。
我希望孩子們在學校裹學習愛祖國、愛香港、愛大自然、愛家人。
我們一群人站出來推動為下一代運動的目的便是要提醒大家今天我們推動基本法下賦予的民主、法制和自由的空間正是我們孩子未來發展的基石。我們的行動正是教育下一代作為良好公民應有的態度。

A message from the Convenor



「為下一代運動」召集人:黃俊煒

我發起「為下一代運動」的概念係來自我的女兒Rachel。有一次,Rachel同我講:「爸爸,我哋可唔可以搬出九龍住?」我問佢點解,Rachel話:「我在九龍返學,如果我哋搬去九龍,我就唔使咁早起身,參加課外活動後返屋企都好方便。」但係Rachel又話:「爸爸雖然係九龍工作,但放工後好多時間返大埔處理地區事務,搬出九龍對爸爸又好唔方便。」最後Rachel自己話為咗爸爸既工作,佢肯早點起床,但係就要我架車送佢返學。

我對於Rachel咁明白事理感到好欣慰,但當我再想深一層,因為我的個人決定,其實係影響緊個女既生活模式,因此我想到作為關心子女既父母,不單止會為佢地提供豐裕的生活,更重要既係讓佢地長大後能夠平衡發展自我,令我想到自己作為一個父親,又是參政人士,我地實在有責任為下一代爭取一個開明和自由平等,可持續的社會制度,我相信早日實踐民主政制,早日推行普選,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夠生活在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

作為民主派既一份子,我亦希望藉著運動推動社會進步,唔單止講普選,我地仲可以為下一代在教育、醫療、環保等問題上,不斷向政府表達我們作為父母的訴求,以建構未來更理想的社會環境。